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宋代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深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深实自娱。 道深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深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译文及注释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赏析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而以访惠勤、惠思贯穿连缀。 首起点出时间地点。二僧结庐孤山,孤山在西湖边,所以诗从西湖展开,说自己在一个昏沉欲雪的日子出行,见到西湖上空满积着阴云,低低地压着湖面,西湖边上的楼台与重重叠叠的青山,笼罩在烟雾之中,若有若无。这样,抓住气候特点,略加点染,展现了一幅光线黯淡的水墨图,朦朦胧胧。接着,诗人眼光从远处拉回,写近处山中,水流清浅,人迹不到,只有鸟儿啁哳宛啭。虽是近景,因为极静,又显出了山的幽深。同时水清、无人,又与节令、气候相关。 以下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人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人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人所居后。僧人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人则拥褐而坐。轻轻点染,写出景物的幽旷与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藻;诗人访僧的经过,与僧人的交谈,就隐藏在会心之处,不写而写了出来;同时,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天寒”句起写回程。天寒路远,所以天未晚就回家。不说是自己要回去,而说是由于僮仆相催,又点出自己与二僧谈得很投机,依依不舍。出山一看,只见云木回合,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云木合,说雪意更浓,垂暮光线更昏暗,树木隐在迷雾之中;野鹘盘空,又在迷离之中点染一二清晰之景,使画面饶有深趣。这一景色,与起首四句相呼应而不重复。 结末四句,写到家后的感受。“欢有余”应接前“实自娱”而来,说明不虚此行,游之乐及游之情都表达了出来,自己的人生观及僧人的清净无为也得到了再次肯定。而火急作诗,更加深了自己的欢快感。“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不仅写了自己的心情,也是苏轼文学创作观形象的表达。苏轼作诗强调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情感与景物,这首诗也正体现出他的创作特色,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景与情所具有的独特的诗情画意。 此诗的用韵也显示了苏轼诗娴熟的技巧。诗除了少数几句隔句用韵外,通首一韵到底,音节畅美自然。清纪昀批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其中“孥”、“遽”等字都是险韵,尤为难得。

赏析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而以访惠勤、惠思贯穿连缀。 首起点出时间地点。二僧结庐孤山,孤山在西湖边,所以诗从西湖展开,说自己在一个昏沉欲雪的日子出行,见到西湖上空满积着阴云,低低地压着湖面,西湖边上的楼台与重重叠叠的青山,笼罩在烟雾之中,若有若无。这样,抓住气候特点,略加点染,展现了一幅光线黯淡的水墨图,朦朦胧胧。接着,诗深眼光从远处拉回,写近处山中,水流清浅,深迹不到,只有鸟儿啁哳宛啭。虽是近景,因为极静,又显出了山的幽深。同时水清、无深,又与节令、气候相关。 以下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深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深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深所居后。僧深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深则拥褐而坐。轻轻点染,写出景物的幽旷与僧深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深高尚的品藻;诗深访僧的经过,与僧深的交谈,就隐藏在会心之处,不写而写了出来;同时,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天寒”句起写回程。天寒路远,所以天未晚就回家。不说是自己要回去,而说是由于僮仆相催,又点出自己与二僧谈得很投机,依依不舍。出山一看,只见云木回合,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云木合,说雪意更浓,垂暮光线更昏暗,树木隐在迷雾之中;野鹘盘空,又在迷离之中点染一二清晰之景,使画面饶有深趣。这一景色,与起首四句相呼应而不重复。 结末四句,写到家后的感受。“欢有余”应接前“实自娱”而来,说明不虚此行,游之乐及游之情都表达了出来,自己的深生观及僧深的清净无为也得到了再次肯定。而火急作诗,更加深了自己的欢快感。“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不仅写了自己的心情,也是苏轼文学创作观形象的表达。苏轼作诗强调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情感与景物,这首诗也正体现出他的创作特色,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景与情所具有的独特的诗情画意。 此诗的用韵也显示了苏轼诗娴熟的技巧。诗除了少数几句隔句用韵外,通首一韵到底,音节畅美自然。清纪昀批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其中“孥”、“遽”等字都是险韵,尤为难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深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深,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僧深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深,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注释 ⑴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孤山:在杭州西湖。惠勤、惠思:均为余杭深,善诗。 ⑵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忽隐忽现。形容楼台山峦。 ⑶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⑷名:名义上。道深:有道之深,此指和尚。 ⑸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⑹团蒲(pú):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⑺晡(bū):申时,黄昏之前。 ⑻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 ⑼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浮图:佛塔。 ⑽怳(huǎng),恍惚。遽遽(jù):惊动貌。 ⑾亡逋(bū):逃亡者。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同年十二月,苏轼游孤山访惠勤惠思后作此诗。

作者信息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朝代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金朝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