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青色车篷前飘荡着黑色旗帜,仪卫何等威风凛凛,黄茅冈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矫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洒、马蹄立空扬尘。苍鹰追逐着野兔,擦地疾速而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回首仰望那空中的白云,好似升腾出大小翠绿的山岑。踏上满获猎物的归程,红叶飘落征衣满尘。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朝廷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麾三军!
这首诗写作者在黄茅冈一次习射会猎的情景。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颔联是猎射场面的描绘,分别从马和鹰两个场面,加以精细描写。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并描绘了优美风景,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尾联中直接倾吐怀抱,一吐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全诗感情昂扬,气势飞动,对仗工稳。 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知州出猎,侍从很多,故云“点皂旗”。护卫们手持皂旗在车前开道,浩浩荡荡,开向狩猎场所———黄茅冈下。此处为下句“骄马跑空”作了铺垫。 颔联转入猎射场面的描绘。此时广袤的围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场景定然十分紧张热烈。诗人从全景之中,剪取出最英武的两个场面,加以精细描写。两个场面的主角分别为一马一鹰。马非常马,乃是一匹骄马。骄,不光指其形体之壮健,更指其神采之骏异。马蹄下黄茅冈这个围场,因为其平坦(苏轼同一主题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云:“千骑卷平冈”),兼之开阔广大,所以能听凭骄马纵横驰骋。马儿追逐猎物跑得性起,有时竟能竖起身子,腾踔而立。“骄马跑空立”五字已写得神完意足,形象飞动,尤妙在冠以“弄风”二字。“云从龙,风从虎”,此匹如虎骏马于一驰一骤、一腾一跃之间,扬起阵阵劲风,故而风因马起,马鼓风劲,所以谓之“弄风”。有此一“弄”字,则境界全出矣!鹰亦非凡鹰。此苍鹰“趁兔”———追逐狡兔,竟至于“掠地”而“飞”。掠地,既足见其训练有素,又具见其凶猛异常。其以“掠地飞”的拏云下攫之势追捕逃兔,不难想象,鹰爪之下,必无完兔。此联写得既警动有势,又状物如在目前,很具画意。至此,这意境很像是王维《观猎》名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也写鹰写马,意境相似,然其“疾”其“轻”,要通过人的想象才能体味出来,倘用画面很难传达出此中诗意。苏轼却写得形肖神似,任何一个丹青手都可以据此画出生动传神的马、鹰图。相比之下,苏诗就显得更为精警,更富形象性,所以清人何曰愈说他“七律之新警,于唐人外别开生面”(《退庵诗话》卷一),确非溢美之辞。 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经过紧张的围猎,诗人现在一身轻快,不由回过头去眺望方才鏖战之处,但见常山白云缭绕,远远望去,恰似在不断吐出云气。俯视自己,一路归来,火红的枫叶已落满了征衣。二句表现了诗人顾盼自如的神态,而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至此,诗人还意犹未尽,在尾联中直接倾吐怀抱,一吐豪情。据《晋书·张重华传》:“重华据西凉,以主簿谢艾为将军,进军临河,攻麻秋。艾冠白踞胡床指麾,大败之。”而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边患不时发生,因此他在诗词中,时时抒发自己渴望驰骋疆场的激情。 尾联即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定能麾兵败敌。其意与前面提到的《江城子》词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互相阐发,胸襟抱负如此磊落正大,而当时言官竟强为曲解,把此诗列为讽刺新法之作,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全诗感情昂扬,气势飞动,对仗工整。遣词造句尤见功力,如“点”“出”“跑”“立”“掠”“飞”“生”“满”字,富于表现力,下得熨帖,难以移易。“青”“皂”“黄”“苍”“白”“翠”“红”等字,使描写的事物色调鲜明,又与诗情十分吻合。 这首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所写时代背景一样,所写题材一样,所写地点一样,所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所显之志一样: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诗词为同一围猎事件而作。不仅字句相类,如“千骑卷平冈”就是“黄茅刚下出长围”,“右擎苍”就是“趁兔苍鹰掠地飞”,而且主题相同,一以魏尚自比,一以西凉主簿谢艾自喻。 诗更重于叙事性,前六句写出围猎的全过程,词则着力于内心郁结的倾泻。就抒情性来说,词比诗更充沛、更生动,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更为淋漓尽致。由于苏轼革新了传统,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着传统,所以这首词的艺术水平才比较高。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作于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此诗便是此时豪兴遄飞、挥毫写就的。
译文 青色车篷前飘荡着黑色旗帜,仪卫何等威风凛凛,黄茅冈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 矫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洒、马蹄立空扬尘。苍鹰追逐着野兔,擦地疾速而飞。 回首仰望那空中的白云,好似升腾出大小翠绿的山岑。踏上满获猎物的归程,红叶飘落征衣满尘。 朝廷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麾三军! 注释 常山:位于今诸城市南二十里,山不高大,但颇著名。其山顶有神祠,是古人遇干旱祈雨祭神的地方,常称“祷雨辄应,谓其有常德,故名。”苏轼在其《雩泉记》中也说:“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雨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常山又名“卧虎山”,以形似卧虎而得名。 青盖:青色的车蓬。 皂旗:黑旗,此指打猎的马队。养马之官,其衣为皂色,故称。 黄茅冈:位于常山东南的平冈名。其冈黄草遍野,故称黄茅冈。 出长围:指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 弄风:指马奔鼓起阵阵劲风。骄:指奔马的雄健英姿。 跑空:烈马跑貌,形容马蹄蹬脚刨地之状。 趁兔:追逐野兔。 掠地:拂过地面,擦着地皮,形容快速。 翠巘(yǎn):苍翠的山峰,指常山。巘,大小成两截的山。 征衣:泛指军服。 圣明:一作“圣朝”,指皇帝或朝廷。 西凉簿:官名,代指晋朝书生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这首诗写作者在黄茅冈一次习射会猎的情景。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颔联是猎射场面的描绘,分别从马和鹰两个场面,加以精细描写。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并描绘了优美风景,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尾联中直接倾吐怀抱,一吐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全诗感情昂扬,气势飞动,对仗工稳。 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知州出猎,侍从很多,故云“点皂旗”。护卫们手持皂旗在车前开道,浩浩荡荡,开向狩猎场所———黄茅冈下。此处为下句“骄马跑空”作了铺垫。 颔联转入猎射场面的描绘。此时广袤的围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场景定然十分紧张热烈。诗人从全景之中,剪取出最英武的两个场面,加以精细描写。两个场面的主角分别为一马一鹰。马非常马,乃是一匹骄马。骄,不光指其形体之壮健,更指其神采之骏异。马蹄下黄茅冈这个围场,因为其平坦(苏轼同一主题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云:“千骑卷平冈”),兼之开阔广大,所以能听凭骄马纵横驰骋。马儿追逐猎物跑得性起,有时竟能竖起身子,腾踔而立。“骄马跑空立”五字已写得神完意足,形象飞动,尤妙在冠以“弄风”二字。“云从龙,风从虎”,此匹如虎骏马于一驰一骤、一腾一跃之间,扬起阵阵劲风,故而风因马起,马鼓风劲,所以谓之“弄风”。有此一“弄”字,则境界全出矣!鹰亦非凡鹰。此苍鹰“趁兔”———追逐狡兔,竟至于“掠地”而“飞”。掠地,既足见其训练有素,又具见其凶猛异常。其以“掠地飞”的拏云下攫之势追捕逃兔,不难想象,鹰爪之下,必无完兔。此联写得既警动有势,又状物如在目前,很具画意。至此,这意境很像是王维《观猎》名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也写鹰写马,意境相似,然其“疾”其“轻”,要通过人的想象才能体味出来,倘用画面很难传达出此中诗意。苏轼却写得形肖神似,任何一个丹青手都可以据此画出生动传神的马、鹰图。相比之下,苏诗就显得更为精警,更富形象性,所以清人何曰愈说他“七律之新警,于唐人外别开生面”(《退庵诗话》卷一),确非溢美之辞。 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经过紧张的围猎,诗人现在一身轻快,不由回过头去眺望方才鏖战之处,但见常山白云缭绕,远远望去,恰似在不断吐出云气。俯视自己,一路归来,火红的枫叶已落满了征衣。二句表现了诗人顾盼自如的神态,而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至此,诗人还意犹未尽,在尾联中直接倾吐怀抱,一吐豪情。据《晋书·张重华传》:“重华据西凉,以主簿谢艾为将军,进军临河,攻麻秋。艾冠白踞胡床指麾,大败之。”而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边患不时发生,因此他在诗词中,时时抒发自己渴望驰骋疆场的激情。 尾联即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定能麾兵败敌。其意与前面提到的《江城子》词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互相阐发,胸襟抱负如此磊落正大,而当时言官竟强为曲解,把此诗列为讽刺新法之作,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全诗感情昂扬,气势飞动,对仗工整。遣词造句尤见功力,如“点”“出”“跑”“立”“掠”“飞”“生”“满”字,富于表现力,下得熨帖,难以移易。“青”“皂”“黄”“苍”“白”“翠”“红”等字,使描写的事物色调鲜明,又与诗情十分吻合。 这首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所写时代背景一样,所写题材一样,所写地点一样,所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所显之志一样: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诗词为同一围猎事件而作。不仅字句相类,如“千骑卷平冈”就是“黄茅刚下出长围”,“右擎苍”就是“趁兔苍鹰掠地飞”,而且主题相同,一以魏尚自比,一以西凉主簿谢艾自喻。 诗更重于叙事性,前六句写出围猎的全过程,词则着力于内心郁结的倾泻。就抒情性来说,词比诗更充沛、更生动,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更为淋漓尽致。由于苏轼革新了传统,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着传统,所以这首词的艺术水平才比较高。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