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参寥师

苏轼

宋代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译文及注释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赏析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赏析

此诗取韩愈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作者信息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朝代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金朝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