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二疏

陶渊明

魏晋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译文及注释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赏析

此诗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的六句,为作者对二疏实现“功成者自去”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是继之的八句,是作者根据史实描写二疏辞官回到乡里的场面;第三部分开头八句笔法一转,描写二疏归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们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请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接着告诫亲族不要过分关注钱财之事,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作结。 此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大有意味。诗的写法基本是敷衍史传,这本是咏史诗的老传统,自班固《咏史》以下,作品指不胜屈,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在于“据事直书,而寄托之意自见”。当然,陶渊明也有自己的选择和重点,他固然关注二疏的功成身退,似有自喻之意,而重点并不在此,诗中尤其强调的是疏广“放意乐馀年”,不让子女当“啃老族”——这也曲折地表达了他本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写得最传神的是“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这四句。疏广之“问金”是为了“寄心”,不同于一般的查账,他的意思一时未被其族人理解,因此有必要“清言晓未悟”。“问金”,即指《汉书·疏广传》所载:“数问其家金馀尚有几所。”查询还剩下多少钱,是为了把它花光。此事最能表现疏广的风流旷达与深谋远虑。金钱在实际生活中大有作用,关键要看怎么弄钱、怎么花钱。疏广的那一大笔钱来自皇家的恩赐,来路是光明正大、完全合法的,不打算留给子女,则是怕他们因此而损志、益过——他为下一代考虑得很深远。陶渊明最重视的正是疏广拿来开导未觉悟者的那十六字“清言”。 陶渊明也是不忌讳谈钱的,据《宋书》本传载,陶渊明很明确地“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归隐也得有一定的本钱。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说过,到彭泽去当县令,就是想弄点“公田之利”来喝酒,说法比较风雅,而不讳言过日子要花钱。然而他同疏广一样,也不打算给子女留下多少钱——事实上他也没有什么钱,想通这样的道理就显得更为必要。 其实,在陶渊明之前,西晋诗人张协已先写过一首咏二疏的《咏史》诗:“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蔼蔼东门外,群公祖二疏。朱轩曜京城,供帐临长衢。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行人为陨涕,贤哉此丈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张协也是根据《汉书·疏广传》加以敷衍,他也关注到“多财为累愚”这样的道理,内容与陶诗大同小异;但二者之间尚有细微的差别。一是张诗多有教训别人的气味,与陶渊明的读书得间、与古人共鸣有所不同;二是张诗大抵平均使用力量,完全按史传材料敷衍,看不出独特的心得和立言的重点。当然,张协是很优秀的诗人,其人被钟嵘的《诗品》列入上品,称为“旷代之高手”,他这首诗曾被收入萧统的《文选》,但其水平离陶渊明的《咏二疏》尚有一定的差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大致有两说:一说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一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陶渊明五十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 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 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 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注释 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人。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当离去时,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事见《汉书·疏广传》。 大象:指天,大自然。《老子》:“大象无形。”又:“执大象。”王弼注:“大象,天象之母也。”转:运行。 借问:请问。衰周来:自东周末期以来。 趣:旨趣,意旨,道理。 游目:随意观览,这里是放眼、回顾的意思。 复:再,恢复。此举:这种行为,指“功成者自去”。 高啸:犹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长揖(yī):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或道别的礼节。《汉书·高帝纪上》:“郦生不拜,长揖。”诗中是指辞谢。储君傅:指太子大傅与太子少傅的职位。储君:太子。 饯(jiàn)行:以酒食送行。倾:尽。 华轩:华贵的轻车,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盈:满。《汉书·疏广传》:“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指饯行),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 余荣:剩下的荣华。即指二疏所辞去的官职俸禄。 胜:盛大,佳妙。贤哉岂常誉:《汉书·疏广传》:“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位。” 常:普通,一般。 厌(yān)厌:安逸、安详的样子。《诗经·小雅·湛露》:“厌厌夜饮。”毛传:“厌厌,安也。”阎里:乡里。 近务:眼前之事,指日常平凡的事情。 促席:接席,座位靠近。表示亲近。延:邀请。 挥觞(shāng):举杯,指饮酒。道:叙说。平素:指往日的事情。 问金终寄心:指疏广的子孙托人间疏广,给他们留下多少钱财以置办房舍田产。寄心:藏在心中的想法,关心。 清言:指疏广所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等语。晓未悟:晓谕不明白的人。 放意:纵情。余年:剩下的岁月,指晚年。 遑(huáng)恤(xù)身后虑:哪有闲暇考虑死后的事。遑:闲暇。恤:忧虑。《诗经·邶风·谷风》:“遑恤我后。”《笺》:“追,暇也。恤,忧也。” 其人:指二疏。道:做人之道,指清操。 弥:更加。著:显著,昭著,指广为人知。

赏析

此诗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的六句,为作者对二疏实现“功成者自去”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是继之的八句,是作者根据史实描写二疏辞官回到乡里的场面;第三部分开头八句笔法一转,描写二疏归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们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请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接着告诫亲族不要过分关注钱财之事,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作结。 此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大有意味。诗的写法基本是敷衍史传,这本是咏史诗的老传统,自班固《咏史》以下,作品指不胜屈,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在于“据事直书,而寄托之意自见”。当然,陶渊明也有自己的选择和重点,他固然关注二疏的功成身退,似有自喻之意,而重点并不在此,诗中尤其强调的是疏广“放意乐馀年”,不让子女当“啃老族”——这也曲折地表达了他本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写得最传神的是“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这四句。疏广之“问金”是为了“寄心”,不同于一般的查账,他的意思一时未被其族人理解,因此有必要“清言晓未悟”。“问金”,即指《汉书·疏广传》所载:“数问其家金馀尚有几所。”查询还剩下多少钱,是为了把它花光。此事最能表现疏广的风流旷达与深谋远虑。金钱在实际生活中大有作用,关键要看怎么弄钱、怎么花钱。疏广的那一大笔钱来自皇家的恩赐,来路是光明正大、完全合法的,不打算留给子女,则是怕他们因此而损志、益过——他为下一代考虑得很深远。陶渊明最重视的正是疏广拿来开导未觉悟者的那十六字“清言”。 陶渊明也是不忌讳谈钱的,据《宋书》本传载,陶渊明很明确地“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归隐也得有一定的本钱。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说过,到彭泽去当县令,就是想弄点“公田之利”来喝酒,说法比较风雅,而不讳言过日子要花钱。然而他同疏广一样,也不打算给子女留下多少钱——事实上他也没有什么钱,想通这样的道理就显得更为必要。 其实,在陶渊明之前,西晋诗人张协已先写过一首咏二疏的《咏史》诗:“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蔼蔼东门外,群公祖二疏。朱轩曜京城,供帐临长衢。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行人为陨涕,贤哉此丈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张协也是根据《汉书·疏广传》加以敷衍,他也关注到“多财为累愚”这样的道理,内容与陶诗大同小异;但二者之间尚有细微的差别。一是张诗多有教训别人的气味,与陶渊明的读书得间、与古人共鸣有所不同;二是张诗大抵平均使用力量,完全按史传材料敷衍,看不出独特的心得和立言的重点。当然,张协是很优秀的诗人,其人被钟嵘的《诗品》列入上品,称为“旷代之高手”,他这首诗曾被收入萧统的《文选》,但其水平离陶渊明的《咏二疏》尚有一定的差距。

作者信息

陶渊明魏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朝代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金朝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