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刘禹锡

唐代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冷,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译文及注释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宰相中山公写了篇《秋声赋》,用来应和吏部尚书的赋作,一唱一和都很绝妙。虽然都表现了遇到良时、理想得以施行的未尽兴致,却仍有时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叹,何况像我这样抑郁苦闷、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诵之后,援笔成章,以寄托我心中的孤臣之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蓝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样遥远深幽;百虫迎来了岁暮啊,万叶也在吟唱寒秋。树林中将要飘下的枯叶,在西风中瑟瑟作响;潜藏的昆虫呼唤着同伴,声音凄凉而又悲忧。送那将归之人啊,来到水边;远离了故土啊,为望乡登上高楼。晚秋的树枝上蝉鸣阵阵,牵惹旅人的乡愁;黄昏的蔓草中寒蝉哀吟,引起人几多离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冷,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还有那苍松翠竹在风中摇曳,梧桐楸树早已枝凋叶脱。感受着晓风破窗而入的凄寒,凝视着洒满碧阶的清凉月色,不由得想起征人远在塞外的艰辛,少妇独处空闺的寂寞。夜间蟋蟀鸣叫啊,织布机声声急促;长空北雁叫啊,书信早已断绝。远方那断续的捣衣声啊,清冷激越;虚掩的窗户真寂静啊,盼不来亲人多悲切!如低吟,似长啸,不是笛箫,也不是琴瑟。合乎自然的音律,触动人终年的别绪。废井边,青苔已经布满;荒园中,到处是寒凉的露滴。此时此刻,即使有谢安那样的潇洒风度,像山涛那样的宽容随和,即使为平天下辅佐君主,将各学派的发展亲自掌握,也会有感于秋虫在窗前的鸣叫,慨叹凉叶在初秋时的凋落。只是这感慨不同于宋玉由秋引起的悲伤,也迥异于潘岳悲秋的微小琐屑。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啊!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却已经衰老,苍鹰虽未腾空,却充满搏击之情。我一听到秋风的呼啸,便怦然心动,一看到苍茫的秋色,精神也为之惊醒。力量虽已将尽了啊,脚还受到束缚,可我还是要奋进向前,只因了那凛冽的秋声!

赏析

此赋的赋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创作此赋的缘由和目的,正文分两层。 前两段为第一层,这一层铺写了一系列凄凉的秋声:百虫哀鸣,落叶秋风,蝉声,螿声,蛩声,雁声,汇合成一首暮秋交响曲。而写各种秋声时,又多把秋声人格化:百虫声则为“迎暮”,落叶声则称“吟秋”,秋蝉声则曰“思”,寒螿声则谓“愁”,中间又穿插各种凄凉秋景的描写和游子、思妇对秋声的凄凉感受,把秋声烘托得很凄凉,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后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第三段为第二层,这一层是作者直写自己对秋声的感受,以抒其“愤”,表明了作者的心态,显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但又用对比手法,先写前人:以谢安之“风流”,山涛之“多可”,犹为秋声而感叹,而自己一生坎坷,无谢安之得志,又一生耿介、无山涛之权变,身处逆境,老去年华,闻秋声而不禁有所动。这里,作者写的是前人,但作者在现实中的“孤愤”之情已溢于言表。不过,作者的所感所动,既不同于宋玉因感于秋风叶落而悲叹失志,又不效法潘岳面对萧索秋景而企想隐居,而是惊秋发愤。作者化用曹操《观沧海》中“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直抒自己不畏压抑,不服老病的激烈情怀,又借雄鹰在鞲犹思慕一搏以表明白己不肯放弃理想的雄心。作者惊于秋声,不甘时光流逝,所以,作者在赋的最后以被系绊的老马自喻,要在垂暮之年,秋风之中,呼啸前进,以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青云之志给人以激人奋进的鼓舞力量。 全赋在艺术上主要采取了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作者为了突出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先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从萧瑟凄凉的秋色,哀怨凄切的思妇、征夫的悲秋之情,忧郁深沉的文人的悲秋之情三个方面进行渲染烘托,同作者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雄鹰在鞲,企望高飞的满怀豪情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创作背景

由赋序可知,此赋是作者为“寄孤愤”而创作的。至于创作时间,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任务是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秋,作者七十岁,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作;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以为太常伯指令狐楚,“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春,德裕入相,其夏(令狐)楚除吏部尚书,《秋声》之赋,盖即在是年之秋。”“至于禹锡,此时方六十二三岁,在苏州刺史任,故有‘伊郁老病’之语。”根据作者、李德裕、令狐楚生平交往,太常伯当为王起,即此赋当创作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宰相中山公写了篇《秋声赋》,用来应和吏部尚书的赋作,一唱一和都很绝妙。虽然都表现了遇到良时、理想得以施行的未尽兴致,却仍有时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叹,何况像我这样抑郁苦闷、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诵之后,援笔成章,以寄托我心中的孤臣之愤。 蓝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样遥远深幽;百虫迎来了岁暮啊,万叶也在吟唱寒秋。树林中将要飘下的枯叶,在西风中瑟瑟作响;潜藏的昆虫呼唤着同伴,声音凄凉而又悲忧。送那将归之人啊,来到水边;远离了故土啊,为望乡登上高楼。晚秋的树枝上蝉鸣阵阵,牵惹旅人的乡愁;黄昏的蔓草中寒蝉哀吟,引起人几多离愁? 还有那苍松翠竹在风中摇曳,梧桐楸树早已枝凋叶脱。感受着晓风破窗而入的凄寒,凝视着洒满碧阶的清凉月色,不由得想起征人远在塞外的艰辛,少妇独处空闺的寂寞。夜间蟋蟀鸣叫啊,织布机声声急促;长空北雁叫啊,书信早已断绝。远方那断续的捣衣声啊,清冷激越;虚掩的窗户真寂静啊,盼不来亲人多悲切!如低吟,似长啸,不是笛箫,也不是琴瑟。合乎自然的音律,触动人终年的别绪。废井边,青苔已经布满;荒园中,到处是寒凉的露滴。此时此刻,即使有谢安那样的潇洒风度,像山涛那样的宽容随和,即使为平天下辅佐君主,将各学派的发展亲自掌握,也会有感于秋虫在窗前的鸣叫,慨叹凉叶在初秋时的凋落。只是这感慨不同于宋玉由秋引起的悲伤,也迥异于潘岳悲秋的微小琐屑。 啊!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却已经衰老,苍鹰虽未腾空,却充满搏击之情。我一听到秋风的呼啸,便怦然心动,一看到苍茫的秋色,精神也为之惊醒。力量虽已将尽了啊,脚还受到束缚,可我还是要奋进向前,只因了那凛冽的秋声! 注释 相国中山公:即李德裕。 属(zhǔ):请人唱和。天官:指吏部,主选授之事。太常伯:龙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书为太常伯,这里指王起。 得时行道:逢时易达,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光阴之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叹。 伊郁:愤懑,忧烦。 斐(fěi)然:形容有文采。 窅(yǎo)窅:深远的样子。悠悠:渺远无限。 辞林:凋落的树叶。 潜:隐藏。命侣:招呼伙伴。啁啾(zhōu jiū):虫鸣声。 送将归: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慷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吾土:故乡。王粲《登楼赋》: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露蝉:露水中的蝉。蝉翼被露水打湿,飞行困难。 夕草起:一作“夕蔓趣”。寒螿(jiāng):指蟋蟀。 含韵:秋寒中仍然保持风韵。 梧楸:梧桐和楸树,都是早落叶的树木。 绮(qǐ)疏:雕镂华丽的窗户。疏,窗户。 征行:指远行征戍的丈夫。 碧砌:青绿色的玉石台阶。 骚屑:风声,这里喻叹息声。 蛩(qiū):蟋蟀。机杼(zhù):织布机和梭子。 音书:音讯书信。 远杵(chǔ):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杵,捣衣的棒槌,唐代妇女每于秋季捣衣。泠(líng)泠:泉水滴沥的凄清声。 虚窗:虚掩的窗户。切切:悲伤的样子。 竹:笙笛一类管乐。丝:琴瑟一类弦乐。 宫徵(zhǐ):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的两个。宫声低沉,徵声清幽。这里代指音律,指大自然中的声响。 动:触发。终岁:终年到头。 露滋:被露水滋润。 苍苍:苍茂繁密。寂寂:安静的样子。 槭(sè)械:风吹叶动声。咿咿:虫呜声。 安石:指谢安,其字安石。《晋书·谢安传》:谢安少有重名,累辟官,皆不赴任,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四十余岁有仕进志,能知从。官至大都督。 巨源:指山涛,其字巨源。《晋书·山涛传》:“羊祜执政……出为冀州刺史。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族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后人为吏部尚书,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多可:多许可,多宽容。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 六符:即泰阶六星之符验,也即天象对世事作出的反应。《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颜师古引应劭注:“《黄帝泰阶六符经》一: ‘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祗成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三阶不平……百姓不宁,故治道倾。’” 施:施行。九流: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 阴虫:秋虫。鸣轩:在窗前鸣叫。轩,窗。 初堕(duò):开始凋落。 宋玉:指宋玉《九辩》。 潘郎:即潘岳,其字安仁。幺么(yāo mǒ):渺小,这里指潘岳《秋兴赋》。 骥:千里马。枥(lì):马槽。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鞲(gōu):皮做的臂套,用以架鹰。 眄(miǎn):看。天籁(lài):自然界的音响。 痑(tān):马病,这里指衰老。受绁(xiè):捆缚。绁,捆绑。 奋迅:奋发迅疾。奋,奔驰。

赏析

此赋的赋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创作此赋的缘由和目的,正文分两层。 前两段为第一层,这一层铺写了一系列凄凉的秋声:百虫哀鸣,落叶秋风,蝉声,螿声,蛩声,雁声,汇合成一首暮秋交响曲。而写各种秋声时,又多把秋声人格化:百虫声则为“迎暮”,落叶声则称“吟秋”,秋蝉声则曰“思”,寒螿声则谓“愁”,中间又穿插各种凄凉秋景的描写和游子、思妇对秋声的凄凉感受,把秋声烘托得很凄凉,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后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第三段为第二层,这一层是作者直写自己对秋声的感受,以抒其“愤”,表明了作者的心态,显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但又用对比手法,先写前人:以谢安之“风流”,山涛之“多可”,犹为秋声而感叹,而自己一生坎坷,无谢安之得志,又一生耿介、无山涛之权变,身处逆境,老去年华,闻秋声而不禁有所动。这里,作者写的是前人,但作者在现实中的“孤愤”之情已溢于言表。不过,作者的所感所动,既不同于宋玉因感于秋风叶落而悲叹失志,又不效法潘岳面对萧索秋景而企想隐居,而是惊秋发愤。作者化用曹操《观沧海》中“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直抒自己不畏压抑,不服老病的激烈情怀,又借雄鹰在鞲犹思慕一搏以表明白己不肯放弃理想的雄心。作者惊于秋声,不甘时光流逝,所以,作者在赋的最后以被系绊的老马自喻,要在垂暮之年,秋风之中,呼啸前进,以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青云之志给人以激人奋进的鼓舞力量。 全赋在艺术上主要采取了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作者为了突出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先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从萧瑟凄凉的秋色,哀怨凄切的思妇、征夫的悲秋之情,忧郁深沉的文人的悲秋之情三个方面进行渲染烘托,同作者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雄鹰在鞲,企望高飞的满怀豪情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朝代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金朝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